海丝之路

    泉州:茶叶与陶瓷的“海上丝绸之路”

    核心提示:福建茶叶网224日讯:有朋自远方来,烧一壶泉水,拈几许茶叶,置于瓷质器皿中,沸水冲泡,盛情款待,这是闽南人特有的待客之道

         福建茶叶网2月24日讯:有朋自远方来,烧一壶泉水,拈几许茶叶,置于瓷质器皿中,沸水冲泡,盛情款待,这是闽南人特有的待客之道。其实,早在宋元海外贸易繁盛之时,泉州家家户户,饮茶成风,这种神奇的东方“树叶”,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与陶瓷一起,随着丝绸登上货船,远涉重洋,开始一段前后跨越十多个世纪的繁荣的海上贸易图景。

      一、相伴丝绸  开启外贸交易之门

      两宋时期,泉州港是国内外进出口商品最大的集散中心和中国对外贸易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发达,万国商船从九日山下起航,携带丝绸与陶瓷、茶叶等商品,展开海外贸易。

      宋朝时茶叶远销58个国家

      “海上茶叶之路始于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茶叶大量出口;清代以来茶业开始步入兴盛,安溪乌龙茶大量外销。”泉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何融融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安溪茶叶伴随“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畅销海外。

      《宋会要辑稿》记载:“国家置市舶司于泉、广,招徕岛夷,阜通货贿,彼之所阙者,丝、瓷、茗、醴之属,皆所愿得。”至南宋,泉州地区生产的茶叶、瓷器与丝绸、酒等,同为海外各国渴望获得的重要出口商品。史料记载,在宋代,与安溪有贸易关系的国家有58个,遍及今东南亚、西非、北非等地。

      明清时期,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成为乌龙茶的最主要集散地。泉州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陈建中介绍,清康熙初年,茶叶外销迅速增加,“以此(茶)与番夷互市,由是商贾云集,穷崖僻径,人迹络绎,哄然成市矣”。

      英商胡夏米在鸦片战争前曾对福建贸易货物进行调查,并采购了两种安溪茶,在他的记录中写道,“安溪茶,广州售价是十八两或二十两”,“合丰牌,一大箱安溪茶,广州市价约十六两”。据英商的记录:1838—1939年,在广州采购的安溪茶为10.6万磅,约合4.5万多公斤。

      海关史料记载,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至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英国每年从泉州、厦门一带输入的乌龙茶多达1800吨,最多时曾高达3000吨,而由于当时闽北、闽东的茶叶大多从福州出口,故一般认为,泉州、厦门输出的茶叶主要产自安溪。仅光绪三年(1877年)一年,英国从中国输入的乌龙茶就高达4500吨,其中安溪乌龙茶占40%—60%。

      宋元时期已有陶瓷外贸工厂

      古人说“器为茶之父”。宋元时期,随着泉州对外贸易的繁荣,以及茶叶外销的兴盛,陶瓷业发展迅猛,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从沿海到山区,窑烟四起,遍布城乡。

      冯先铭在《中国陶瓷考古概论》中指出:福建等地发现的古窑址,以宋元时期较多。福建的晋江、德化等县市,发现了大量宋元古窑。“这些瓷窑烧制的瓷器,在国内流传极少,而在东亚、东南亚不少国家都屡有发现,表明了这些瓷窑是专为适应瓷器外销而创设的。”也就是说,在当时,本地已有主要承接“外贸”订单的陶瓷“工厂”存在。

      1976年在朝鲜半岛西南部新安海域发现一艘中国元代沉船,船舱内出土的瓷器有1.5万多件,其中有一些黑褐色釉敞口小碗,经考古工作者鉴定,是德化窑的产品。这是一艘经朝鲜至日本的贸易船,可见当时中国瓷器外销日本的很多。

      据悉,在唐代,德化陶瓷产品主要供本地及邻县村民作日常生活用具。北宋,泉州设市舶司,德化陶瓷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开始销往越南等东南亚临近地区。南宋,德化瓷器由荷兰人贩运至欧洲。明代,郑和七次出使西洋,数次在泉州起锚,德化瓷器是船队装载的主要货物之一。

      二、随侨南下  畅销南洋各国

      自明朝末期开始,闽南人大批移民到南洋地区,亦即今日之东南亚地区。而跟随这些先民迁徙的脚步,安溪茶与德化瓷也跟着他们开始进入东南亚。茶叶或自己饮用,或馈赠亲友,而瓷器起先就是用于泡茶、盛水与食物等日常生活功能。

      铁观音成南洋茶行镇店宝

      随着在东南亚定居的闽南人日益增多,茶叶这种日常消暑解渴的饮料在东南亚也逐步流行。因为当地气候炎热,所以旅居东南亚的华人对于茶叶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在这种大背景下,就有部分闽南茶商开始在南洋一带经营乌龙茶生意。

      清末民初,安溪人在东南亚开办茶行,他们不仅积极经营安溪的乌龙茶铁观音,而且大力倡导铁观音茶文化,使品安溪乌龙茶的人在华侨中不断扩大,铁观音逐渐成为“侨销茶”。

      乾隆年间,安溪西坪尧阳人王冬就到越南开设“冬记”茶行,并在越南12个省开设分店,配制“冬记”大红铁观音,驰名中南半岛。咸丰年间,安溪虎邱罗岩村人林宏德配造“金泰”铁观音,由其子林诗国和林书国委托新加坡的“荣泰号”茶行代理经销。光绪年间,西坪尧阳人王量、王称兄弟在印尼雅加达开设“珍春”茶行经销铁观音。

      1921年,大坪人张彩云兄弟在安溪创办张源美茶行,以“白毛猴”为商标,加工安溪茶并运销到缅甸仰光。10年后,该商标在缅甸获准注册,成为缅甸人熟知的品牌。

      20世纪30年代,安溪人在东南亚开设的茶号有一百余家,其中著名的有新加坡的“林金泰”、“源崇美”、“高铭发”、“林和泰”,马来西亚的“三阳”茶行、“梅记”茶行、“兴记”茶行,印度尼西亚的“王梅记”茶行等。1928年9月,新加坡茶商公会成立,安溪虎邱镇罗岩村人林庆年长期担任会长。“义和发”茶行的白锡碧长期担任暹罗国(今泰国)茶商公会理事长。安溪铁观音被海外茶人们视为奇货,往往用作“镇店之宝”。

      这一时期,安溪茶叶每年销往新加坡800余吨、马来西亚200余吨、暹罗国160余吨、菲律宾100余吨。安溪山重水复,旧时多以牛车运茶。为防尘防潮,通常在牛车上覆以白布。每逢产茶季节,山岭古道间牛车吱嘎,连成一条条蜿蜒白线,场面蔚然壮观。   

      东南亚出土大量德化瓷

      茶叶外销的兴盛,也推动德化陶瓷贸易进入又一旺盛时期。在这一时期,产品以青花瓷为主,日用瓷有杯、碗、碟、瓶、盘、盒、壶等,瓷雕有观音、如来、达摩、关公、寿星、八仙,以及狮、龙、牛、马、羊、虎等,产品主要销往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尼等国家和地区。

      陈万里在《调查闽南古代窑址小记》载:1957年在印尼的苏拉威西岛南部曾发现我国输出的白瓷盒,经鉴定是德化窑的产品。1959年在斯里兰卡的亚拉虎瓦地方,曾出土德化窑烧制的瓷碗二只。1964年以来,在菲律宾遗址或墓葬中,就发现了数千件较完整或可以复原的德化窑瓷器,其中尤以马尼拉安娜湖南端的内湖、民都洛的加莱拉港等遗址最为集中。而在印尼全境都曾发现中国的青瓷器,其中就有德化瓷器。德化瓷器在西里伯斯湖和爪哇也出土了不少。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沙捞越地区,也曾发现过大批德化窑瓷器。

      庄为玑《德化白瓷的窑口与港口问题》也记载:“清朝盛时,德化瓷工多至二万五千人,特别是德化窑向美术瓷方向发展,则德化瓷向高级艺术瓷发展愈是步入青云,名扬四海了。”

      三、接续传统  复兴海外市场

      新中国成立后,安溪铁观音与德化陶瓷产业的对外贸易活动,从零起步,逐渐恢复和发展。在接续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复兴海外市场。

      传统铁观音在东南亚深受欢迎

      “每年有超过300吨纸包茶销往东南亚。”安溪县虎邱镇林东村pg电子游戏十大平台(中国)有限公司官网副总经理陈春介绍,纸包茶延续了近百年的传统。这些包装得像中药的纸包茶,里面包的是纯正浓香型安溪铁观音。这种传统的茶叶包装,在安溪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过在东南亚地区却很受欢迎。

      据悉,新中国成立之后,高建发茶行曾一度中断与家乡的直线联系,当时在海外经营的团队,就靠拿中国相关出口公司的产品来经销,才得以延续铁观音茶叶销售。时间的钟摆滑到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犹如信使,把海内外一脉情缘又连接了起来。

      在现今,纸包茶老树新枝,开出艳丽花朵,全部运往新加坡克罗士街上段的高建发茶行新加坡经销公司,再经数十家专营店,批发、零售分销至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根据中茶公司有关史料记载,改革开放以来,本山、毛蟹成为闽南乌龙出口到东南亚的大宗。而铁观音作为高端乌龙茶的代表,则以出口至日本居多。

      作为国外铁观音最大的消费区域,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日本多次刮起“乌龙茶热”,铁观音几乎成为乌龙茶的代名词,备受推崇。在日本民众的认知里,福建省的知名度可与中国首都北京并举。一提到福建省,许多人可以说出发音略欠准确的“贴看映”(铁观音)来。

      陶瓷产品销往150多个国家

      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后,德化陶瓷贸易从零起步,逐渐恢复和发展。1952年,德化县供销社开始收购陶瓷器,销往国内市场。1955年,德化陶瓷恢复出口,主要产品为日用瓷。

      1959年,出口的江中杯、茶杯、汤盆、各种碟类、4.5吋汤碗等被称为“五大名牌”,畅销日本及东南亚地区。此外,还有成套餐具、茶具、酒具,各种壶、杯、瓶等,共100多个品种,以及观音、弥勒、达摩等各种瓷雕工艺品,远销前苏联、越南、埃及、英国、法国、新西兰、美国、加拿大、冰岛等27个国家。

      1963年,德化瓷器销往的国家和地区增至78个。1978年,德化陶瓷出口额达1019.33万元,占全省瓷器出口总数的1/3、品种的50%。

      20世纪80年代后,德化陶瓷出口进人历史辉煌时期,德化企业家走出国门,引进西洋工艺瓷样品投入生产,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贸易量迅速增加,呈跨越式发展。主要产品有日用瓷、艺术瓷、西洋工艺瓷,包括成套餐具、神仙佛像、人物雕像、动物果蔬、盆景花篮等,品种繁多,题材广泛,畅销欧美市场。

      1980年,德化陶瓷出口额为1521万元,1990年达6500万元,1995年达6.5亿元,2001年上升到29.02亿元,产品销往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县于2011年10月17日被商务部授予“国家陶瓷产业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四、再现辉煌  进军国际高端市场

      时至今日,铁观音和陶瓷产业都有了长足发展。对它们而言,未来的发展思路明晰,且并不遥远,那就是,持之以恒进军国际高端市场,再现繁荣的海外贸易景象。

      在巴黎开设铁观音营销中心

      包括安溪在内的闽南地区,其方言称茶为“TAY”,最早输入福建茶的荷兰人便根据闽南人的发音,将茶译成拉丁语系的“THEE”,其他欧洲国家均仿效:英语称茶为“TEA”,法语为“THE”,德语为“THEA”,丹麦、瑞典为“TE”,都是“TAY”的转音。

      如果说,发音上的被模仿是本土茶叶对于西方世界第一次借助贸易关系进行的“文化元素输出”,那么,众多茶企组成集团军出海,开拓国际市场,则被视为铁观音茶文化借助繁荣的茶叶贸易,对世界的又一次“文化输出”。

      2012年3月,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旗下的5家品牌茶企——八马、华祥苑、中闽魏氏、坪山、三和,组成“第一集团军”,在法国巴黎开设安溪铁观音欧洲市场营销中心。营销中心邻近巴黎圣母院,店名为“福德茶”,是法语“迷恋茶”的音译。

      值得一提的是,该营销中心统一以“安溪铁观音”大品牌命名,以法国为据点,强势进军欧洲市场。

      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会长王文礼表示,数个世纪前,中国红茶进入欧洲,此后演绎出“英式下午茶”,成为欧洲贵族生活的象征;现在,安溪铁观音进入欧洲,目的是要将中国乌龙茶带到欧洲,并给他们带去全新的中国乌龙茶文化。

      如今,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接受安溪铁观音茶,以“福德茶”的上等铁观音茶为例,目前已卖到每500克七八百欧元,且销售情况非常好。

      “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安溪铁观音乌龙茶的品牌创新早已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巡回展示。”安溪茶叶总公司负责人陈加勇说,市场前端的创牌尝试加上后端的产品质量保证,确保乌龙茶品牌附加值获得国际市场的肯定。

      同时,安溪铁观音的出口产品结构正在从散装茶向高档茶、包装茶、品牌茶转变,出口国从亚洲向欧洲、非洲等地拓展,龙头企业所生产的明星产品也正走向诸多国家的高端人群,铁观音乌龙茶正在国际市场逐步争取定价权。

      艺术化日用陶瓷热销世界各地

      而在陶瓷领域,作为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德化县坚持“传统瓷雕精品化、工艺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艺术化”的发展思路,目前1400多家陶瓷企业通过产业集群已形成了传统瓷雕、出口工艺瓷、日用瓷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也涌现了一批陶瓷名企,很多企业将分公司设到美、德、英等国。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迄今已有70多家出口陶瓷企业获“日用陶瓷质量许可证”和“输美日用陶瓷生产厂认证”的双认证资格。

      德化陶瓷出口形成了艺术性非常高的杯、盘、碗、罐、碟、瓶等多品种热销世界各地的格局,出口美国、日本、欧盟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发达国家的数量和比重增加,出口前10位的国家中有9个是发达国家,出口发达国家的货值占出口总值的70%。

      记者手记:千年辉煌  美好重现

      回望我们所在这座城市的历史,自宋元以来,泉州一直是中国面向世界敞开的一扇或明或暗的窗口。她曾经依靠优越的深水岸线条件,以及成熟的商业文明和发达的手工制造业,在中国港口的竞争中赢得压倒性的胜利。

      当然,过去的历史已被雨打风吹去,丝绸、茶叶、陶瓷,繁荣的海上贸易,被定格在历史的缩微图景里。只有回顾历史,才能唤起人们对泉州千年辉煌海上贸易口岸的美好回忆。

      “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泉州实力越是增强,就越要注重用文化向世界介绍、说明自身。回溯探寻千百年前繁荣的海上贸易,就是以历史为坐标,对泉州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海洋文化所做的最好注解。

     

     
    百年老字号     |     pg电子游戏十大平台(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     产品中心     |     质量保证     |     茶庄园     |     商业加盟
    Copyright  © 2018  pg电子游戏十大平台(中国)有限公司官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180-1918      技术支持:哦呀科技